这些“智商税”你躲开了吗?

时间: 2024-03-08 23:10:28 |   作者: 新闻中心

  过度吹捧的燕窝、财商课、玻尿酸、微量元素检测、盲盒、天价雪糕、智能家居……

  前一段时间,一位号称“人类高质量男性”的网友迅速走红于网络,他梳着油头、涂着白面、擦着腮红,顶着“精英光环”在社会化媒体上公开征寻伴侣。

  当人们还在热议这种怪异的审丑行为时,这名网友早已开始了他的下一番表演:组建高价的粉丝群。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即便是这种看起来并不算高明的“智商税”收割之法,仍有少数一些人踩雷,其中也不乏高知、高收入人士。

  伊恩·塔特索尔和彼得·内夫罗蒙特在《有诈:5000年来的谎言、伪造与谣传》一书中指出,“人之轻信易骗是恒常的,但它的表现方式却随着每一代人的恐惧、抱负以及世界观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只要人类和语言存在,欺骗和谎言就存在。

  随着营销手法的不断推陈出新,“智商税”早已变种出更多更具隐秘性的表现形式,只不过永恒不变的始终都是高昂的“税费”。你缴纳的“智商税”,可能远比你想的还要多。

  如果有人问到,这样一个世界上谁的钱最好赚?相信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女人和小孩。

  其实则不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视中时常播放那些与中老年人疯狂购买三无保健产品相关的新闻报道——

  杭州92岁梁奶奶购买200多万元保健品,拿保健品当饭吃;81岁的汤老伯过分迷信吃保健品,5年花掉近300万元积蓄;河南一位老人被保健品销售员骗走10万元,绝望之下选择跳海自杀......

  或许很多年轻人都会产生这样的不解:平日里省吃俭用的老人,为何舍得花掉大笔金钱、有些甚至掏光家底也要购买保健品;更可怕的是,一些真的患有疾病的老人极易相信保健品销售人员的说法,把医院开出的药都停了。

  从已曝光的案例显而易见,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了“银发族”对养生保健的焦虑,以免费体检、专家讲座、赠送礼品甚至是免费旅游方式为诱饵,套取他们的健康情况和家庭信息,进而冒充专家、医生与其建立联系,并配以饱满的“亲情化”服务,在获得老年人们信任以后,夸大疗效推销产品以骗取他们的钱财。

  在2018年公安部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中,有这样一组数据:仅年内,公安部就破获保健品诈骗案件超过3000起,抓获嫌疑犯1900多人,追赃挽损1.4亿元。这其中还不包括仍在调查的案件、还未被举报、发现的案件。

  近年来,当人们欣喜地以为这类骗局正随着官方的大力科普而减少发生时,山东东营警方不久前所破获的一起专对于中老年人而实施的电信诈骗案,将这种已存在十数年之久的社会痼疾,再一次推入到了人们面前。

  根据东营警方发布的消息,这个犯罪团伙一直假冒红十字会,以“免费医疗”作为诱饵,向中老年人兜售假冒的同仁堂保健品,但想要买到“只有高级干部才能吃到的保健药物”,必须要缴纳数万元的“入会费”、“保证金”等等。

  可以看出,真实的生活中针对“银发族”的保健品骗局依然屡有发生,只不过这些新手法变得更具欺骗性,有的犯罪团伙甚至采取公司化运作,精细分工、有组织地行骗,这也是很多老年人深陷其中却不自知的原因所在,他们一旦上当,就会遭受金钱和精神的双重打击。

  尽管有关部门几乎年年都会提及对此的管理,然而仍有不少老人因无法充分辨识一直在升级的骗术而上当受骗。天上怎会掉下“免费”的馅饼,其实不止保健品,任何一种打着免费旗号的推销都要多莫轻易相信,遇上问题时更要及时地向公安、工商部门求助。

  需要提到的是,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GB 16740-2014)对保健食品的定义,保健品不是药品,没有治疗作用,长期服用(正规产品)或许可以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改善机能、调节体质,但说到底也没有治病的功效。

  可能会有不少人感觉自己和“智商税”无关,但随着新技术、新概念、新模式的迭代炒作,“智商税”正见缝插针地渗透至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围绕不同人群、不一样的需求精准“定制”,收割着人们的荷包。

  从玻尿酸填充剂、水光针,到玻尿酸次抛原液、5D喷雾,再到如今的玻尿酸饮用水、玻尿酸软糖,当市场仍在讨论“口服玻尿酸的有效性是否拥有可靠的证据支持”的同时,如今玻尿酸这股“风”又吹到了宠物市场当中。

  在几个月前的“第八届北京国际宠物用品展”期间,某知名玻尿酸企业推出了两款玻尿酸猫粮,再次刷新大众对玻尿酸的认知。在“万物皆可玻尿酸”背后,国产玻尿酸“大户”早已开始在新赛道中准备起飞。

  2013年,国家就叫停了除诊断治疗以外的微量元素检测。早年间,也就是微量元素检测最火爆的那几年,几乎是个母婴用品店都可以检测,操作的流程也十分简单,就是用仪器对准孩子的指甲或夹住手腕,不到1分钟,就能获得30多种元素的检测结果。

  彼时就有新闻曝出,这种仪器其实是后台操控的,母婴店根据结果趁机推销保健品,从中牟利。微量元素大多存在于细胞和组织中,而非血液,真正的微量元素也无法通过血液检测。因此,从检测方式到结果,微量元素检测都不科学。

  “9.9元、14天课程,让你改掉穷人思维”“加入炒股、超期训练营,百倍收益不是梦”“这里报名,大佬带你赚钱变富”......

  眼下,市面上出现不少财商培训机构,他们抓住了人们希望能够通过知识扩充来实现财富增长的心理,通过“暴富”“稳赚”等夸张字眼低价引流,随后转化为上千、上万元大课“割韭菜”。

  一位曾花9.9元购买过此类课程的的人说,“课程中‘班主任’应该就是销售人员,他们主要是灌鸡汤,讲故事,比如谁上完他们的大课后,投资赚了多少钱等等。好点的‘班主任’会讲些基础常识,但这一些信息大多来自一些热门书籍比如《富爸爸穷爸爸》,根本算不得什么干货。”

  其实,如果只是花上十几块钱简单试听下这类课程,倒也不是什么大事,但问题上,真有一些人被那些销售人员忽悠着砸钱购买大课,有些甚至是通过办理分期付款、或者和别人借钱去购买昂贵的课程,那就无疑是交了“智商税”。

  这样的“智商税”还有很多——针对年轻人推出各类包装靓丽的各类能量棒、代餐食品;针对具有一定消费实力的女性所开发的新品类,如过度宣传的某网红品牌现炖燕窝、高端鸡蛋等滋补营养食品,已经屡屡被打假;针对青少年量身定制的酱油、奶酪、牙膏、太阳镜、智能表等日用品......

  比如,奶茶、脏脏包、泡面小食堂等等的美食在网络上传播的火热,线下也要排队才能吃到,但是这些交了智商税的食物真的好吃吗?

  据AI财经社报道,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己在济南某门店购买的泡泡玛特盲盒封盒处有黄色胶水,盒里卡片还有折痕,疑似为二次销售。经过核实,泡泡玛特承认情况属实,盲盒二次售卖问题由此曝光,公司的股价也随之大跌。

  在黑猫投诉反馈平台上,经AI财经社查询,与泡泡玛特有关的投诉量已累计3470条,大多分布在在“商品破损,存在瑕疵”等方面。此前,泡泡玛特还因平台投诉解决率为0%,登上过“315消费保”的黑榜。

  此外,新华社曾发布文章指出,“盲盒消费”具有一定赌博性,呼吁“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盲盒经营模式,避免其畸形发展”。

  还有被称为“雪糕界爱马仕”的钟薛高,因涉及虚假宣传、价格昂贵,而被批评为智商税。

  据雷达财经,中消协发布“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并以“高端冷食品面临品质质疑”为题,点名钟薛高在6月15日-19日期间负面舆情集中出现的情况。

  报告显示,监测期内共收集与钟薛高相关负面信息38439条,负面信息在6月17日达到峰值。而网友们集中讨论的,即是有关其虚假宣传的问题。

  钟薛高贵的要200多元一支,另一边,钟薛高却两次因虚假广告遭到市监局的行政处罚。

  据今晚报报道,“买的时候认为这个东西科技感很强,可以手机控制开关、远程遥控,甚至还能通过家里的智能音箱来进行语音控制,太赞了。”作为一名科学技术产品发烧友,市民许小姐花费数百元购入了一台智能床头灯,但实际使用之后才发现了自己买了个不实用的“花瓶”。

  她告诉记者,这款床头灯虽然看上去很智能,但这些科技功能并不适合床头灯的应用场景。还有不少和许小姐有类似经历的消费者也反映,很多产品所谓的智能功能都缺乏从实际使用需求出发的设计,大都是为了“博眼球”“秀体验”。消费者买回家后,实际使用的体验与理想中的状态相去甚远。

  不少用户后期干脆就放弃了所谓的智能功能,花费传统家居产品3到5倍的价格买来的智能家居,到最后又沦为普通家居。

  那么问题来了,在“总有一款智商税适合你”的生活中,我们普通人如何可以有明显效果地地避免缴纳税费,其实说到底就三点:

  一是要远离诱惑。大多数人最终无奈交了“智商税”,多半始于免费服务、免费体验的尝试,以及对自己抗拒诱惑能力的高估。

  二是要加大惩罚力度和宣传力度。对于一些坑害老年人的品牌,对于一些虚假宣传、过度营销、顶风作案的网红品牌,应该加大监管查处力度。

  三是在运转节奏日益加快的环境中,我们自己别被不断翻新的营销话术激活和放大自身的焦虑感,要坚守常识和科学,这也是解题的一种方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2022-2028年我国果酸身体乳职业商场开展现状调研与出资趋势远景剖析陈述

下一篇:早fun丨痛惜!昆明人宠爱的亚洲象小公主“欣愿”走了

全国服务热线

020-31219836

欢迎联系妆妍专业客服团队
我们的服务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期待接听您的来电!